【百廿一中】音乐里的浠水一中 怀旧的人不要哭

图片

母校120周年校庆的日子近了,很多校友在写各种回忆的文字,各个是妙笔生花,令人赞叹。我也想过赶热点写些什么,无奈才疏学浅、胸中无墨,找不到想要的感觉,总是写了几笔就停下。脑子里有个声音说,如果写不出感动自己的文字,就不要丢人现眼了,不得已停笔作罢。

然而就在前几天,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听到了很多读书时听的粤语老歌,感叹了一句老话:“这个时代,只有音乐没有辜负80后”。刹那间灵感就上来了,我在浠水一中的那段日子里(2000-2003),好像很多故事都和音乐相关。

总听别人说,音乐是连着记忆的,当一段熟悉的旋律响起,就有一些尘封的记忆被打开。顺着记忆的长河慢慢找寻,就会闪回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一张张好久不见的面孔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心情也随之摇摆,要不黯然神伤,要不会心一笑。

“爱多美丽 充满香气

只是在心里它总是酸溜溜地

我不懂我自己 越来越像 Lemon Tree

我一天一天更爱你

我不管不管不管爱会苦苦地

海蓝蓝的天气 我的爱是 Lemon Tree.....”

2000年秋天,15岁的我告别农村的初中,第一次走进县城的中学,内心深处还是有些惴惴不安。除了学习成绩不能拔尖之外,还因为家境贫寒带来挥之不去的自卑感。没有好衣服帅气鞋子,土到掉渣,别说吸引不了漂亮女同学的关注,有时候连话都不愿意多说几句,真怕县城里的同学笑话。

那会儿最羡慕的,就是有随身听的同学,尤其是有sony的Walkman的,简直是帅爆了。我始终记得,读大学之后拥有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凑了凑奖励了自己一个Walkman,开心到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读高一的时候,浠水一中已经是新的校园、新的气象,也有新的歌声。在中午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喇叭里就放着很多好听的歌曲,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这首《Lemon Tree》,来自台湾歌手苏慧伦,祖籍居然是隔壁的黄石。这首歌那么一瞬间就击中了我,仿佛一下就打开新的大陆,原来青春是可以丰富多彩,值得畅想的。

旋律清新、朗朗上口,歌词简单,情感真挚....多年以后,我能找到很多理由去诠释这首歌受欢迎的理由。当年没那么复杂,就是简简单单的喜欢:喜欢语文老师讲课,喜欢翻墙出去吃拉面、喜欢踢完足球后猛灌一瓶可乐、喜欢班上那个脸圆圆的女孩……

2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高二还是高三来着,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沈从文《边城》的节选,讲的一小段翠翠和爷爷乘船渡日的故事,也是黄磊歌曲《等等等等》的原型。课本上就这么一小段,读完还是有些意犹未尽的。这种感觉应该是被当时的语文老师方六一先生给察觉到了,于是安排一位女生在晚自习的时候给大家全文读诵《边城》,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

说起方六一老师,那可是大名鼎鼎,我想他能成为浠水一中的顶流老师,除了书教得好之外,别具一格的造型也是加分的,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他上身穿一件白色的纯棉背心,上面满大大小小的洞;下身是一件宽宽大大的黑色短裤,用一条泛黄的皮带扎进背心里;脚下蹬着旧凉鞋,走起路来啪啪响。方老师比较胖,夏天容易出汗,所以总是把着白底黑字的折扇,一面写着“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摇着来呼呼作响。当时文科班有个叫王半儿的同学,画画特别好,在信纸上画了一幅方老师的这幅模样,引得同学们纷纷传阅,纷纷表示传神不已。

那会儿方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多读经典,读好书,还绘声绘色的用浠水话朗诵古诗,说是苏东坡写的,可惜无从考证。“茫茫一小舟、细鸭水中游、扑通三声响、那里是黄州。”

回到《边城》和读诵女孩的故事,那是一个姓乐的女孩,声音挺好听,那会儿留着中长的头发。她许是有些含羞,读诵的时候总低着头,头发总是垂下来遮住眼睛。于是就有了特别有趣的画面:在大约十几分钟的读诵时间里,她一边读《边城》,一边撩头发,差不多三四十秒就有一次。不知道别的同学在关注什么,反正我就数她撩头发的次数。记得有一天是25次,我傻不拉几的去“嘲讽”她,被怼“真是有病”~哈哈哈哈

难过的是,前两年疫情期间,方老师因病去世了,没有等到120周年校庆的时候,那些离校的同学去看望他。那就用这段小小的文字,祭奠这位老顽童,希望他在那边快乐。

3

“哦只怕我自己会爱上你

不敢让自己靠的太近

怕我没什么能够给你

爱你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2002年的夏天非常绚烂,就像少男少女们青涩的脸庞。喜欢运动的男生非常嗨皮,因为中国男足第一次,也是当唯一一次挺进了世界杯;女生们也非常开心,因为电视里正播放着最当红的偶像剧《流星花园》。电视剧里的一切都走红了,尤其是F4,直到现在应该没有任何偶像团体能到那个地位。

电视剧里的插曲,庾澄庆的《情非得已》也瞬间走红到大街小巷,男生能哼上一两句,简直帅呆了,酷毙了。那会儿就幻想,如果我会弹吉他,唱歌也好听,应该也能吸引到隔壁班那个女生的注意吧。

也就那个时候起吧,我就开始写诗,一开始就是拙略的模仿汪国真的情诗,后来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一点点风格,被班上的同学笑称“文艺青年”的开始,从此标签就没有摘下来。

也许这就是大家都愿意怀念过去的缘由,虽然那会儿懵懵懂懂,苦涩居多。但“求之不得”是一切灵感的源泉,也是回忆里的甜蜜的起点,什么时候拿出来,都能会心一笑,喜上眉梢。

4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 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 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从高二开始,学校就开始有了自己的食堂,一天三顿饭就都得去食堂打饭,打得多少就看打饭阿姨的手抖不抖了。我是特别不喜欢吃食堂的饭,尤其是早餐,于是就有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记得早自习是7点半下课,我们几个“调皮”的学生7点25的时候就从后门给溜了出去,从食堂边的围墙“唰”的一下就翻了出去,找又便宜又好吃的外面的早餐吃。尤其是拉面,3块钱一碗,香喷喷的,里面还有不少牛肉呢。

光吃早餐还不够,得顺道租两本书回来看才够本,10块钱的押金,5毛钱一本。一本是武侠小说,金古梁温黄的,会在男生寝室里传看,;一本是言情小说,琼瑶的不要,席慕容严歌苓什么的居多,借给女生看,换点零食啥的。

乐极生悲,享受了差不多一两个月这样的狂野之后,好日子就到头了。我在上课时看武侠小说被逮住了,书被没收了,押金要不回来咯。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被没收的那本书是李凉的《无字天书》。

这段记忆能成为心中的“意难平”,除了损失了10块钱巨款之外,还因为我从此告别了教室的后排,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安排到讲台旁边那个C位就坐。告别了同桌的她,开始和粉笔灰成为好朋友。

高三读毕业班的时候,郭黎明老师是我们的政治老师,每每上课的时候看到C位的我,总要来一句:“詹阳,你小卖部给我打一杯热水”。我就蹭蹭的跑出去打水,还没有走出教室,郭老师大概率会补一句,“就说是我倒的,不要给钱啊”。那会儿我是腼腆的,脸皮很薄的(现在其实也一样),哪里好意思白嫖,也就一毛钱一杯水而已,就自讨生活费给老师满上了。所以在这里喊话郭老师,若有缘见面,回敬学生一喝酒如何,就当补上当年的开水费。

为什么用罗大佑的这首歌曲作为高中时代的终结曲?因为在高考结束那一天,我们撕了很多试卷,教学楼前,漫天飞舞的是一片雪白,脑子里盘旋的就是这段旋律。那时候身边应该有同学在一起哼唱,只是他们现在天各一方,不知何年何月能再见面。

5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有些歌曲毕业了之后就不能再听了,容易伤感、容易流泪,比如朴树这首《那些花儿》。

应该是2006年左右,还在读大四的我跑到北京实习,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着夜班。过着晚上上班,白天睡觉的生活,和陌生人合租在北航旁边的破旧的平房。从住的地方到公司要坐26路公汽,差不多20分钟的车程,每天都重复着孤独的生活,似浮萍无依无靠。有一天晚上公汽上就我一个人,就打开新买的MP3,打开随机音乐听着。忽然就传出了这首歌,那一瞬间不知为何,刹那泪流满面。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想她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她还在开吗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 散落在天涯”


哎,人有时候也不能太怀旧,尤其是“文艺青年”,容易随时随地陷入到感伤的情绪之中,久久不能释怀。但人就是纠结的,有时候还真需要怀旧一点。因为这个世界太多太过匆忙,不讲情面的,它总是要告诉你不停的奔跑,要忘记过去拥抱更好的未来。只有在回忆的旧时光里,能停下脚步来,包容里所有的不成熟和慵懒。

那些和青春有关的故事和人儿,都在过去的歌声里等着重逢。如果可以的话,见一面共唱一曲岂不更美哉~所以母校120周年校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回来吗?有机会共唱一曲可否?

“来日纵使千千阕歌

飘于远方我路上

来日纵使千千晚星

亮过今晚月亮

都比不起这宵美丽

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

Ah 因你今晚共我唱”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