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郭迪祥是浠水县丁司垱镇石头咀村的一名志愿者,从2月1日开始,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早早地来到石头咀村的卡口处,负责劝返村民随意出入。年过花甲的他像许许多多战“疫”一线工作者一样,换了一身衣服,扛起了一份责任,守护着一方水土。
戴上袖章,一坐就是一天。凌晨6点钟起床,拉一拉印有“交通劝导员”的反光背心,扯一扯左臂上的红袖章,理一理胸前的“疫情防控卡口值班工作证”,郭迪祥“守门”的一天便开始了。
消毒、测体温、登记,这是郭迪祥一天做得最多的三件事。翻开值班点的“卡口值守情况登记表”,每一面都记录得满满当当:从村民外出走亲戚,到采购员去镇里购买生活物资,再到驻村国家干部到村协助疫情防控工作......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从他这扇“门”经过,都会被登记在这张表上;除了登记好信息外,郭迪祥还对与疫情防控工作无关的群众现场劝返,并细心地在登记表上标出“已劝返”的记号。
“刚开始的时候好多村民不理解,卡口这里忙起来水都没时间喝上一口。”指着早已不冒热气的一满杯水,郭迪祥笑着说道,“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出门了,但是有人经过这里,我还是会一一登记。”像这样的值班日常,郭迪祥从大年初八开始已经坚守了二十四天,每次一坐就是一天。
“再砍一截竹子过来”“这边再绑一圈铁丝”......为严格实行全域战时管制措施,落实24小时值守把守,2月20日,丁司垱镇疫情防控分指挥部在石头咀村与徐家冲村交界处设立一道镇级卡口。
“我现在再从石头咀村和徐家冲村安排3个人过来,你们白天4个人,晚上2个人,一定要24小时值守把守。”面对镇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海鹏的叮嘱,面对从原来只守1个村355户1075人,到现在要守住5个村1406户4386人的重任,郭迪祥当天晚上就从家里抱来两床棉被,住进了帐篷里。
“当天夜晚,我就一夜没睡着。”回想起第一次在卡口值夜班时的情景,郭迪祥不由得摆了摆手苦笑道。新设立的镇级口不仅位于两村交界处,还处于铁路桥的正下方,在这条京九铁路线上,不管白天黑夜,每隔几十分钟,总能看见火车从桥上奔驰而过。“每次火车经过,我头顶上就像在发地震一样。”郭迪祥打趣道。
夜晚“扰人”清梦的不仅有火车的轰鸣声,还有卡口外那一声声鸣笛。按照主干道卡口建立的标准,这道镇级卡口留有一侧由活动铁栅栏拼成的应急通道,每当有着疫情防控工作任务的车辆来往时,郭迪祥都要上前拉开长4米重约100斤的铁栅栏。“晚上最多的一次是21点到凌晨4点时,来来回回移动了三、四十次。”说完郭迪祥下意识地扭了扭手腕,顺眼看去,郭迪祥的双手都印满了红色的勒痕。
走进值班点的帐篷,里面除了两张简易的单人床,就只剩下照明的灯和烧水的壶,当被问到怎么洗澡时,郭迪祥还没开口,一旁徐家冲村的志愿者叶春林就抢着说道,“不用担心他,他五、六天才洗一次澡,平时都不回去。”“每次吃饭,我们说轮班回家去吃,他总是把我们‘赶’回去,自己却叫他老伴送饭吃。”坐在椅子上的志愿者熊业平也跟着说道。听着“战友”们的调侃,郭迪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其实郭迪祥的家离值班点不算远,甚至可以说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到,两百多米的距离,三分钟就可以走到。“家就离着这么近,我随时都可以回去。”可是郭迪祥回家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在“战友”们的眼里,郭迪祥除了回家拿被子、放被子外就没怎么回家过。从镇级卡口设立到现在,郭迪祥已经整整在这里住了四天四夜。“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面对提问,郭迪祥愣了愣笑着说道:“我想好好睡个觉。”下午2点43分的阳光,照在这个汉子的脸上,显得格外的耀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