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科技馆推出体验式实验课 让学生课后服务更精彩

“馆校合作”模式推行以来,浠水县科技馆“科普小课堂”承接学生课后服务持续升温。

4月23日,一场以“自制电铃”为主题的物理实验课在浠水科技馆精彩开展,在科技志愿老师的指导下,来自浠水县第五实验小学五(1)班学生们化身为“小小科学家”,在实践中解锁电磁科学的奥秘。


趣味课堂:从原理到实践的科学之旅

活动伊始,科技志愿老师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门铃、电铃等场景,深入浅出地讲解电铃的核心原理——电磁感应与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通过缠绕的线圈时,铁钉会变成电磁铁,吸附衔铁带动铃锤敲击铃铛……”通过类比与演示,学生们直观理解“电生磁—磁动铁—铁发声”的科学逻辑。













动手实操:小零件拼出科学大乐趣

在期待与好奇中,学生们迎来了实验环节。导线、铁钉、铃铛、电池……看似简单的零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变成充满科学原理的装置。绕线圈时“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的纠结、连接电路时“正负极是否接反”的探讨、调试铃锤间距时“敲不响怎么办”的尝试,让课堂变成了热烈的“科学攻关现场”。当第一声清脆的铃声响起,教室里瞬间爆发出欢呼:“我的电铃响了!”。



成长收获:在实践中埋下科学种子


实验结束后,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争相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原来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性就越强!”“我发现电池电量不足时,电铃声音会变小,看来电流大小真的会影响电铃的工作呢!”稚嫩的话语中满是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成就感。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了“看不见的电磁力”如何转化为“听得见的声音”,更通过“问题提出—动手验证—优化改进”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了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下一步,浠水县科技馆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出“特工秘信”“人造雪马德堡半球等系列主题课程,让课后服务成为青少年亲近科学、探索未知的“第二课堂”。(通讯员: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