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浠水县科协探索推行“校+馆”协同合作,利用周三、四、五,把中小学生的科学课搬进科技馆,构建起了“资源共享,双向赋能”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切实发挥了县级科技馆科普主阵地和助力教育“双减”的共赢作用。
科普展品成为“科学教材”
结合中小学学科知识需求,围绕科学科技前沿,对县科技馆主展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以“好奇•探索•创新”为主题,打造“好奇乐园”“科学世界”“魅力科学”“数字科技”四大展区,包含力学、电学、声光学、热学、人工智能等多个互动设备、互动场景,涵盖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科普体验。


4月9日,浠水县第四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正在科技志愿者指导下,感受光的魔法、机器狗的聪慧、磁悬浮地球仪的神奇。四大展区的展品此刻全部正变身为科学教具。
小课堂变成“科学教室”
为满足青少年“看、听、动”需求,县科技馆改造一间“科普小课堂”,购置200余套科普实验材料包,可容纳60名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聆听科普课。


4月10日,浠水县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到县科技馆“科普小课堂”上科学实验课,科学老师借助科学实验材料包,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开展实验探究,让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验,让抽象的物理原理在亲手实践中变得鲜活易懂,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志愿者化身“科学老师”
浠水县科技馆从教育、卫生、应急、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聘请12名科技志愿者,为“科普小课堂”兼职科学老师,为中小学生团体参观学习提供课堂辅导。

4月11日,黄冈市科协第六届代表大会委员、浠水县实验小学教师、科技志愿者王佩为县实验小学学生带来的《奇妙的信》实验,引导同学们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花菜、柠檬、馒头等物质在碘伏中的变化,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
推行“校+馆”合作是浠水县科协贯彻新修订的《科普法》,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助力科学教育的有力探索,既解决了基层中小学科教课程形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又破解了县级科技馆工作日人气不足的问题。下一步,浠水县科协将持续深化科普资源开发,依托科技馆进一步做深做实“+馆”文章,大力推行“校+馆”“社+馆”“政+馆”“企+馆”联动,切实提升县科技馆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能力。(通讯员: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