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野,芡草正当时。为弘扬农耕文化,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浠水县第三实验小学夏凉校区于近日组织学生开展“采软芡·做芡粑”春季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体验传统农耕智慧,用双手制作清明时令美食,体悟劳动的价值与快乐。
PART 01
田间课堂:识芡草,习农事
活动当日,学生们在老师和当地农户的带领下,挎着小竹篮走进田间地头。“软芡草叶面有绒毛,开黄色小花,是春天的馈赠,像这种长着锯齿状叶片的则是野草。”王老师仔细讲解软芡的特征和采摘技巧。孩子们认真辨认,小心翼翼地将嫩茎叶采下。“原来做芡粑的草长这样!以前只吃过,今天终于见到‘真身’了!”五年级学生蔡淼淼兴奋地说道。
PART 02
巧手制粑:承传统,知艰辛
采摘结束后,学生们分组协作,将软芡洗净、焯水、捣碎,与糯米粉揉合成团。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将青绿色的面团捏成圆饼,裹上芝麻馅儿。“揉面要有耐心,力道太大会散,太小又不黏。”二年级的何沐抹着额头的汗珠感慨。经过半小时煎制,清香扑鼻的软芡粑出炉,学生们争相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
PART 03
劳动育人:接地气,润童心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劳动课,更是乡土文化的传承。”夏凉校区执行校长李小银介绍,学校尝试将农耕实践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季节性农事活动,让孩子们“脚下沾泥土,心中怀感恩”。许多家长也纷纷点赞:“孩子回家主动帮忙做家务了,还说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后续同学们围绕软芡粑开展写作、绘画等跨学科活动,让劳动教育从田间延伸到课堂,真正实现“五育融合”。
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提高了劳动实践能力,在劳动中成长、在成长中劳动,还能培养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良好品质。春阳下,软芡粑的清香与童真的笑声交织,绘就了一幅最美的乡村教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