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初
我国著名海洋地质物理学家
姚伯初,1940年10月出生,湖北浠水团陂镇团溪村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科学最高奖——李四光科学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1961年毕业于浠水一中,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从事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40余年,历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地矿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任职期间,分别受聘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和博导,世界《地球物理研究》杂志编委,联合国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及井位调查评估工作组中方代表。1985——1992年,他奉命主持和参加了中美南海合作全过程,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项目瞄准地学界研究国际前沿课题,使我国从此掌握了当代海洋深部地质调查研究中的一整套新技术和新方法。
1985年参加了美英大西洋科学考察,学习双船地震等多项先进技术。以后又首次在中国海域采用双船地震、多波束测探、热流测量和声呐浮标等先进技术,为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从事综合性深海地质科学研究填补了多项空白,是对地学界的一大贡献,成果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姚伯初在南海地质调查中,提出了被动陆缘构造演化新模式,2000一2005年分别承担了国家“973”重大科研项目“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及国土资源部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岩石圈三维构造”课题的负责人。
40年来,在他任职期间,为发现北部湾和珠江口盆地重大油气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了东太平洋和南极科学考察,开拓了我国南海深部地质构造研究的新领域,为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他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研究的前期开拓者。1982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访问学者期间,在资料室中发现了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报道,他首次将它及其标志物的英文名称译成中文名,被我国学术界广泛应用至今。他发现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料后,得知水合物可引起海啸的同时,又是一个大宝贝,是未来新能源的替代品,是地球上石油、煤炭总储量的两倍多,也是极其清洁的新能源,于是,他想到:要是中国海域也有就好!但在茫茫大海上去找,而且在深海的地下,真是“在海底捞针”,况且国际上还没有勘测定位和试采的先例!但路是人走出来的,尽管没有先例,我们也要试试!要在海上勘探,国家该需要花费多少资金啊?国家投资,必须先立项,立项必须有理论依据,证明中国海域有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定位在哪里?不然,国家在财政本来就很紧张的情况下怎能拿出巨额资金来冒险呢!姚伯初冥思苦想,突然想起以前他在海上所做工作的资料里或许能找到蛛丝马迹!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及晚上修息时间在资料室里从25万公里的探测行程的海底资料里、从地震剖面图中寻找。通过仔细辨认,认真分析(因为原来勘测仪器落后,资料中细微部分显示不明确),终于到90年代利用海底不稳定因素寻找到天然气水合物的标志物,才确定南海北部多处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并计算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总储量为600一700吨当油量。撰写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初探》论文。这是我国第一次运用自己海域地震资料撰写的此类论文。从此揭示了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神秘面纱!该论文为我国之后天然气水合物立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立项获准后,实地勘察及试采都证明了南海北部的确有天然气的存在!由于勘测定位的准确,才有后来震惊世界的“蛟龙”号试采成功。
1989——1992年姚伯初组织参加台湾海峡太平洋和南极近海科学考察等项目,为多种立项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参加改装“奋斗四号”科考船达国内领先水平,获石海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部三等奖。在珠江口盆地、南海北部等十多项大型任务中,为广州地质调查局技术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共同颁发的先进个人奖。四十年来,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3篇,专著5部、内部报告7部,在国外发表论文21篇。这些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1998年1月,姚伯初通过对旧资料进行“第二次开发”,从原来寻找油气时所做的物探资料中发现存在可燃冰的标志“似海底声反射”(BSR),写成《南海北部陆缘天然气水合物初探》一文,这是我国第一篇关于南海可燃冰的学术论文。他是我国第一代诸多重大海洋科考项目的主持者,是首次提出我国海洋有可燃冰的理论依据、预测了南海北部相关矿床存在的海域、大约有600~700亿吨油当量的储藏量,是我国可燃冰前期开发的开拓者,为寻找新能源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