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全(1932—2003),又名李佑文,广东省兴宁县人。1956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同年8月分配到湖北省参加教育工作。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高中任教。1958年8月调到浠水一中高中部任教,连续任教39年。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0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历任浠水一中物理教研组组长,黄冈地区中学物理教研会理事长、名誉会长、黄冈地区中学物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学物理教研会常务理事。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80年被评为浠水县劳动模范,1981年被学校行政记特等功1次,1982年被评为黄冈地区及湖北省教育战线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先进工作教者,1986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是浠水县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七届委员。
学以致用
李丙全几十年来努力钻研专业理论、不懈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不仅精通中学物理教材的全部内容,而且还熟练地讲授过大学普通课程,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设计,组织生产出多种为教学服务的仪器设备,在专业的纵向和横向方面不断拓展。如:1970年至1972年间,为响应勤俭办校号召,由他挂帅先后创办了浠水师范教学仪器厂和浠水一中光电仪器厂,设计并组织生产过硅整流充电机、电磁继电器、50瓦扩大机等教学仪器设备产品。为解决经常停电而影响教学和生产的正常进行的问题,他自己动手,将一台四十年代美国生产的线绕式且已经烧毁的10千瓦电动机,改装为三次谐波硅整流滤磁发电机(当时为最新型),为学校节约了大批资金,保证了教学和生产的正常秩序。
又如:1971年至1972年和1977年2月至7月期间,因他的物理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先后受浠水县教育局和黄冈地区教育局点名委托在浠水师范举办“浠水县高中物理教师培训班”两期和“黄冈地区高中物理教师培训班”一期,共计有130余人参加培训。李丙全分别对普通物理课程和高中物理教材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案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讲授和指导,为当时高中物理教师紧缺应了急需。
再如: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经省高教厅批准,黄冈师范专科学校浠水物理高师班招收两班共计学生110人,录取考生中主要对象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李丙全主讲普通物理的《力学》《电磁学》的部分课程。他熟练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地分析概念、规律的物理本质,深入浅出地讲解,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这批学生毕业后,很快就成为全地区各县市物理课教师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教导主任,有的走上学校校长的岗位。例如:黄冈中学的龚霞玲、麻城市一中的鲍邦松、浠水一中的陈仁炎、浠水县蔡河高中的教导主任王先佐、麻城市宋埠中学校长戴元初等均已多次带毕业班,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法活用
李丙全在教学中,广泛接触学生,悉心洞察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调查大量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不同情况,对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客观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反复总结论证,加之他数以百遍地钻研高中物理教材和物理课程的重点,逐步形成他的“处理教材、教学方法、课堂艺术”的独特风格。学校领导和同事们一致反映他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其一,自成体系,完整独到的“三层次教学法”。三层次教学法即“模拟、自拟、单元小结”。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层层深入地贯穿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一层次的“读、拟、讲”三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为学生活动时间由少到多,老师讲课由详到精,体现了学生自学能力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如:第一层次教学是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详细提纲,阅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第二层次教学,要求学生自拟提纲,去掌握课文的重点知识;第三层次则要求学生对几节乃至几章为单元进行归纳、综合、作出单元小结。不断向学生提出要求,创造迫使学生自学的环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各部分器官投入学习。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高考成绩,证明了“三层次教学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培养了自学能力,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说:“李老师的课是优质高效。”
其二、课堂教学始终抓住了分析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精讲精练。例如:讲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册“弹性碰撞”一节时,重点分析了质量相等的两球碰撞后交换速度的物理过程。教案摘抄如下:
这样的讲授对学生抓住物理过程的分析来揭示物理的本质、物理规律起到了示范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他在讲《电磁感应》中“楞次定律”一节时,精讲一点,分析一题,其过程为:
1.学生阅读课文,自拟提纲。
2.学生动手。分组实验(内容为①将磁铁的N极插入线圈,②将N极从线圈中拨出,③将S极插入线圈,④将S极从线圈中拨出等4种情况)。
3.精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引导学生从上述4种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两种情况,即:
(1)当闭合线圈中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增加。
(2)当闭合线圈中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减少。
指出:“阻碍”并非“相反”,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综合归纳出楞次定律。
4.分析本节练习题3(如图),让学生掌握楞次定律的运用及进一步揭示电磁感应的物理本质(约10分钟)。
(1)用右手定则判断AB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
(2)用楞次定律判断AB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
(3)用能量观点分析感生电流产生的过程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名学生在座谈时说:“现在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纯向我们灌输知识,而是指导我们发现知识的规律,让我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到了真知,能做到懂得透,会运用,记得牢。”
其三,善于抓住典型题目,经过多变,启发学生多思,探求多解,一线串珠,挖掘了物理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习题时,选了下面这道例题。质量为m的汽车以速率u沿半径为r的水平弯道转弯,如图所示,两轮间的距离为b,汽车的重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
1.下列哪些情况中,外侧轮上受到的弹力会继续增大。
(1)汽车转弯的速率增大;
(2)弯道半径r增大;
(3)汽车重心离地面的高度h增大;
(4)内侧轮和外侧转的距离b增大。
分析:使汽车转弯的向心力是车轮的地面间的摩擦力f=f1+f2,由于汽车重心和摩擦力的作用线有一定的距离h,摩擦力就会产生一个使车身向外侧翻转的力矩f·h,由于这一转动趋势,就会造成使汽车的外侧轮胎加强对地面的挤压,内侧轮胎减轻对地面的挤压。即N2>N1,从而产生反向力矩,平抑翻转趋势,且反向力矩(N2-N1)·=f·h,才使汽车不致翻滚。引导学生得到,当u增大f增加,要汽车转弯不翻倒,(N2-N1)要增大,即N2增大,故答案①正确。从上式知,当h增大N2必增大答案③正确。老师继续引出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得到有关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方法。
总之,李丙全的教学特点,归根到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历年来学生高考成绩就是他的教学效果的见证。1980年、1981年、1985年、1988年他所任教班级学生高考物理成绩及格率分别为98.2%、93.7%、96.07%、96.43%。1980年至1988年,除1983年无毕业班,1986年他未带高三外,不仅他所任班级的学生成绩突出,而且整个年级的物理教学均由他指导备课、组织复习、严格训练、狠抓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全校高考物理成绩一直在全黄冈地区名列前茅。1985年和1987年两届成绩更为突出,综合指标(高分率、及格率、人均分)居在地区各县一中之首。从1984年起全国开展中学生物理竞赛,他辅导浠水一中的学生第一届获省二等奖3人,省三等奖4人;第二届获省三等奖1人;第三届获地区二等奖1人,三等奖5人;第四届获省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获地区三等奖5人;第五届获省三等奖3人,地区三等奖8人。1986年在全国第一届中学生力学竞赛中,获省二等奖2人,三等奖6人,地区三等奖11人。更为突出的是:在全国数理实验班选拔时,浠水一中物理组为北大附中输送的学生高岱,被清华大学自控系优先录取。这一年由于竞赛成绩突出,浠水一中物理组被黄冈地区教研室评为“全国首届中学生力学竞赛指导奖”。
教研应用
李丙全担任教研组长以来,坚持多次轮回对全校各年级组织公开课、教改实验课、示范课,并进行评议、评奖活动,以此达到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
1982年至1985年,他主持黄冈地区中学物理教研会工作期间,先后组织召开6次研讨会。如1984年5月,主持各县重点中学高三物理教师参加的“全区高考预选考试质量分析会”,通过分析,找出了学生中亟待解决的6个方面问题(如:课本知识落实不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全面,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较差,实验操作技能不强,解题不规范,不注意审题等)通过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会上大家统一了思想。他部署了预考后的工作,提出总复习一定要紧扣大纲,以课本为依据,注重落实“双基”,把学生从资料“题海战役”中解脱出来。这一年的高考全区物理成绩与省内各地区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1983年4月,他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湖北省教研室主持召开的“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座谈会”。会上,他交流了题为“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搞好物理总复习”的论文,得到了与会各地市物理教研员和特邀部分重点中学物理教师50多人的肯定。
1984年10月,他应湖北省教研室、湖北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的邀请,参加了《对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的处理意见》的编写。他负责编写试用本5-7章的内容,刊登在省《教学研究》(中学物理版)1984年第一期上。
1985年11月,他在湖北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了《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1988年8月,经民盟湖北省委推荐,他出席民盟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会议并作了发言。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在黄冈地区高中物理教师培训班上讲课,为培养高中物理教师作出了贡献。
教勉使用
李丙全常说:“对青年教师生活上要关心,业务指导上要热心,工作上要放心”。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新调入的年轻物理教师,他总是要先听上几节课,然后深入到青年教师家里,与其交心谈心,充分肯定教学成功之处,善意地分析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有发展前途且教学态度认真的年轻教师让其主讲公开课、教改试验课,并对该课程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一一予以指导,组织全组教师听课,及时评议,采取压担子,交任务的办法,使其业务能力快速提高。
例如:时任教导处副主任(后任县教委主任)邱凌同志说:“调到一中来,李(丙全)老师对我的教学业务有很多帮助。他多次听我的课,课后及时肯定课堂教学的优点,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为了培养我,还亲自带我到华师一附中等重点学校去听课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时任高中物理课教师鲍曙明同志说:“我从20多岁来到一中,已经10多年了。这些年来,李(丙全)老师对我一直悉心培养,指点迷津,为我的业务能力的提高作了很大帮助。鼓励我坚持函授进修,直到取得本科文凭。多次让我在校、区、县范围内讲公开课,现在我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但是在教学业务上我仍然是他的学生”。对黄干生、陈仁炎、南金中等不仅给予热情指导,使其在业务上迅速成熟起来,而且积极向学校、教委领导推荐说:“他们是很有培养前途的”。李丙全在一中工作的3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培养指导过王炎群、田艳青、严尚安、周生祥、蔡又群、郭俊哲、闵雅雄等40多名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后来大部分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有的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鲍曙明后来任浠水一中校长。
教化受用
李丙全不仅在学业上关心每个学生的成绩,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办法使全体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在思想上、生活上、身体上全面关心并给予精心指导,热情帮助解决其所遇到的困难。不少学生常向他敞开心扉,倾吐真情,常常得到他的指教和帮助。例如:他在高师班任教时,学生陈仁炎患伤寒病。李丙全得知后,马上将其送往医院治疗(李丙全当时不是班主任),并且让在医院工作的爱人为这个学生送水、做鸡蛋面,使其很快恢复了健康。这位学生感激地说:“李老师把我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又如:1987届毕业生陈锐曾因挨过处分,几乎辍学。李丙全得知后,几经做工作,才挽留下来,并且一边严格要求,要求他改正错误,早日争取撤销处分,一边鼓励其专心读书,并且随时提供学习用品。结果使这个几乎失学的学生考取了黄冈地区财校。陈锐后来来信给李丙全表示感谢决不忘李老师的“大恩大德”。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则经常用科学家刻苦求学,逆境成才,不断探索科学新领域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教育激励学生。许多学生在他的教育鼓励和影响下,奋发学习,立志干一番事业。他们有的考上硕士学位,有的考上了博士学位,有的成为专家、教授后,还经常来信、来访,表示不忘他的教诲。例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饶伯初,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专业教授张浠,中国科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教授郭端阳,上海交大教授孔长德等,经常与他生前保持密切联系,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师恩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