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一中】浠水中学教育创始人毕晋卿

图片


献身教育,矢志不渝

图片


记浠水中学教育的创始人毕晋卿先生









      毕晋卿(1880—1951),字文光,浠水关口马旧寺人。清末,与其父(福田)、兄(鼎琛)为同科秀才,一时传颂遐迩。后,科举废,学堂兴,乃赴两湖师范学习。是时,革命风雷激荡,为复兴华夏,先生力主培育人,是以毕业后,即回邑邀约两湖师范同窗蔡成榘(天民)、毕云章、张岳钟、南国钟和武昌文普通中学毕业的郭庆壬(次初),程国忠(勷普)等有志青年,并请前清举人程文英(儒生)、高锦官(汉京)等邑中知名人士于民国元年(1912)四月,就莲花池衅原“蕲水师范传习所”校址,创办起了“蕲水县普通中学校”,招收四年制(不分初、高中,后称“旧制中学”)学生一班,七十余人。是为蕲水中学教育的开端,先生为该校首任校长。
      民国七年(1918),先生因与本邑当局不合,毅然辞退校长职,远赴南洋群岛,在瓜哇、苏门答腊等地兴办侨胞教育,先后在华侨小学、中学、职业中学任教十余年。民国二十年(1931)曾护送同事金淑君<江苏人)骨灰回国,翌年(1932)重去南洋继续从事侨胞教育。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因家中长子去逝,幼子从小双目失明,家中无人主事,才返归故里。先生在出国期间,为支持办好江苏常州孤儿院,据湖北省档案馆记载,曾带头捐出自己在南洋多年的积蓄1660元,并向南洋各界华侨募集资金17788元,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国民党县政府为表彰其爱国办学的功绩,除向他颁发中央三等奖外,还赠给他由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书写的“兹惠及人”的匾额字样题词。(尔后,此题词被制成巨幅匾额高悬在县中侧旁的毕氏宗祠内,光彩夺目。先生还给两个孙子分别取名“庆慈”、“庆惠”,即源于是意。)
      先生返回故里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在浠水县初级森林、染织两科职业学校任教。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蔡天民接任该校校长时,先生出任教务主任。时,国难当头,为宣传群众,救亡图存,先生多次带领学生组成的抗日宣传队奔赴农村巡回演出,演唱“九·一八以来”、“机器人”、“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的节目,并亲自多次登台演说,宣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爱家必先爱国的道理,影响较大。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国民党县党、政当局借口蔡校长有“亲共”嫌疑,中途撤销了他的校长职务,委派李经纬来接充。学生闻讯,舆论哗然,除当时砸了刚来上任的李校长的轿子外,还积极组成请愿团,决心前往县府请愿,恳求挽留蔡校长。先生鼎力支持这一正义斗争,亲自带领浩浩荡荡的请愿队伍(20余人),从犳龙庙出发,步行数十里,直抵国民党县府所在地——县城东门河边的夏氏祠。请愿以失败告终。当部分学生被拘留后,先生送茶送饭,奔走呼吁营救,不遗余力,深得学生爱戴。蔡去职后,先生先后改任事务主任、训育主任、专职教员,直至民国二十一年(1942)因眼疾恶化,医治无效,双目失明,才被迫依依不舍地离校回家。
      先生离校后,仍时刻不忘关爱学校和关心桑梓教育。每当浠水初级中学校典和重要活动,先生常以德高望重的教育先驱身份应校方之请,由人携扶步行十数里前去参加。在学生毕业典礼会上,谆谆教诲学生投身抗战、投身教育,洗雪国耻,振兴民族。许多学生还对他“教育是国家之命脉,学校是社会之摇篮”的毕业题词牢记不忘。
      由于丧失劳力,先生晚年家居生活十分困难。尽管如此,先生仍亲自出面先后延聘戴晚香、徐鸿轩(蕲春人)两塾师在家设馆,教育孙、侄和同湾孩子。1950年,孙、侄初中毕业时,又积极动员他们报考师范,并鼓励他们说:“青年人当先生,一合国情之需,二合百姓之意,报国有路,何乐不为!”孙、侄均遵命行事,至今在职。
      先生一生,作风俭朴,起居有度,常着布衣长衫,衣食均不讲究,个性刚直,乐于助人,一贯倡导淳风雅俗,摒弃淫秽污染,在乡里颇具声望。1945年后,有一旧戏班在当地黄氏祠搭台演戏,其中有淫荡内容,影响不好。先生得知后,非常气愤,着人代书“连日演唱花鼓淫戏,伤风败俗……乡老毕晋郷白”的纸条,贴在戏台柱子上,迫使该戏班子不得不拆台停演。乡民对先生献身教育、矢志不渝的精神和正直为人的态度,至今称道不衰。是以先生在晚年的艰难处境时,经常得到群众的周济;病故后的四十余年,尽管其嫡亲后裔均在外地工作,而先生在简家冲狗头山上的坟墓一直受到乡邻的照顾,至今完好无损。


(搜集整理:蔡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