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军97周年】红四军对浠水革命进程有这些影响

红四军对浠水革命进程的影响
——以红四军浠水籍革命烈士英雄事迹为例
作者:刘卫国

图片





1931年8月,红四军连克英山、浠水(时名蕲水,下同)、罗田、漕河镇、广济,进逼蕲春、武穴、黄梅等地,歼敌近七个团,俘敌5000余人,牵制了敌原拟派往江西的部分兵力,有效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同时,恢复和开辟了以英山为中心,包括浠水在内的大片红色区域。特别是红四军南下浠水,遍播革命火种,帮助建立党政群组织,极大激发了浠水人民革命热情,有力推动了浠水革命进程,浠水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三支“红四军”,第一支是毛泽东、朱德于1928年4月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第二支是1928年7月贺龙等人在湘鄂西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支是1931年在鄂豫皖边区建立的。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改称红四军。

本文所说的“红四军”是指鄂豫皖边区这支红四军。1931年8至9月,红四军在浠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英雄的浠水儿女踊跃投身革命洪流,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之中有135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通过学习烈士的英雄事迹,可以清晰了解红四军在浠水的斗争,以及对浠水革命进程的重大影响。

备注:为方便叙述和阅读,文中地名除引文外皆用现在名称。

1

红四军在浠水遍播革命火种

1931年6月28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确定了红四军南下的军事行动方针。8月1日,红军攻克英山县城。攻占英山后,红四军根据现实情况,改变原来的东进计划,决定留第十二师在英山地区掩护后方、开辟工作,军部率第十、十一师4个团向南行动,进击浠水。

图片

攻占浠水县城。8月8日,红四军从蔡河、洗马方向开赴浠水县城——丽拱镇。根据时任红十师三十团一营营长王宏坤(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我的红军生涯》一书中(第29页)记载:“经过蕲水(今浠水)洗马畈,这里的土豪很富有,住下后我们即向老百姓开仓分粮、分浮财。在这里遇到了周吉安,先以为他是土豪,一问是开中药铺的。他懂一点西医,中医也懂一点,我们即动员他参加了红军,后来在我们红十师当医务主任。住了一、二天,部队进至蕲水城。”

图片▲红四军攻占浠水县城(点击查看大图)

当时,驻守浠水县城的国民政府县长皮宗荣、自卫大队长蔡以尧,凭借正在发洪水的浠河,企图负隅顽抗。当他们看见浠河南岸云路口高地,红四军红旗林立,万人列阵,吓得只是胡乱打了几枪,便向城北逃窜。红军趁势渡过浠河,冲进县衙,打开监狱,放出所谓的“政治犯”。8月10日,在城里成立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店员工会、搬运工会、妇女协会和童子团等组织。利用原有商务会,维持正常交易,稳定市场秩序。

从烈士信息中了解到,当时不少浠水籍红军战士参加这次军事行动:洗马镇念子庵村黄恩云,1927年在安徽霍山参加革命,1931年8月随军攻占浠水县城,砸开监狱,营救革命同志;清泉镇莲花池社区王应元,1929年7月参加红军,任红四军十师保卫连宣传员,随军进占浠水县城负责宣传工作;巴河镇七里冲村程行耀,做缝纫手艺为生,和同村闻仲明一起到县城参加红军,没收“履泰”当铺财物,退还给贫苦群众;浠水经济开发区姚家岭村邓才元,学理发为生,到县城参加红军后,担任地下通讯员,经常到关口、蔡河、洗马等地活动;关口镇黄土坳村杨回春,1931年在安徽蚌埠参加红军,随红军到浠水,奉命留在本地,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打富济贫,将土豪杨雨廷、周莲芳、杨汉兴的钱粮衣物分给贫苦农民;清泉镇菱角塘村袁来连,种佃田为生,带着儿子袁宜满一同到县城参红军,他担任地下联络员,袁宜满担任儿童团团长。

壮大红军队伍。红军攻占浠水县城以后,即在全县各地宣传发动群众,遍播革命火种,一大批青年参加红军,壮大革命力量,激发了浠水人民的革命热情。

清泉镇拔炉山村占乐西,1925年冬在当地参加革命,1927年春当选麻桥乡农民协会主席,他对农民说:一个人生有日,死有时。天是我的棺材盖,地是我的棺材底。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不革命没有出路!红军来到浠水,占乐西同本村程柏树、月山村张楚良一起到县城参加红军;清泉镇九龙寨村胡咬儿,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听说红军来到浠水,同本村任长青和王家岩村石耀金等人一起到县城参加红军,他对叔母和姐姐说:“我吃苦也情愿当红军,只有当红军,才有出路。”并将部队发的饭盒留给叔母和姐姐作纪念;兰溪镇鲇鱼尾村李旗儿,因江堤溃口,庄稼和房屋被水淹没,生活陷入绝境。一天晚上,同金沙滩村李汝芳等4人商量当红军。听说红军到了六神港,后又转到县城去了,第二天他们赶到县城参加红军;洗马镇柿树村姜美炳,在堰桥莲花心参加红军,换上军服回家高兴地对父母说:“红军好,我去参加了红军,你们不要思念我,有红军在,就有我的名字在。”竹瓦镇平头岭村蔡供望、范又廷两人一起到县城参加红军;团陂镇鸡鸣尖村姚训成,1915年10月出生,红军来到浠水,他在学校报名参加红军,历任中共浠、罗、黄边区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独立营教导员等职;丁司垱镇郭毛岭村程作春,在道士桥参加红军,任地方游击队队长;巴河镇袁家桥村汪子书、汪子画,出生于富裕家庭,自幼读书,思想进步,听说红军来到浠水六神港,兄弟俩约另外两个朋友,一起从六神港找到浠水县城参加红军。汪子书、汪子画还分别被任命为某部班长、排长。

打倒土豪劣绅。红军占领县城之后,在全县各地组织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收缴的金银珠宝和铜元,一部分用竹簰运往英山部队,一部分分给穷苦农民和用来解决红军战士冬衣问题。

清泉镇宪司坳街艾永高,平时靠卖油条度日,参加红军地方游击队,在蔡家大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政策,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清泉镇东门河村李光焕,做面食生意为生,红军在驻地成立农民协会时,被选为农协主席;清泉镇驼背柳村聂云先,大革命时期参加浠蕲边乡农民协会,宣传“耕者有其田”等革命主张。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红军来浠水,带领农协会员没收当地土豪徐吉家的两木仓铜币,一部分分给贫苦农民,一部分送给县城红军。

关于打土豪分浮财工作,王宏坤在《我的红军生涯》一书中(第92至93页)有比较详细的记述:“我军驻蕲水城外打土豪分浮财,做群众工作,搞了些洋布,还有金条、银子和洋钱,也有首饰、金箍子、戒指等。连里交上来,营里汇总到团部供给处,供给处驻在一大豪绅家,处长收下了金条、银子和洋钱,但不要箍子、戒指,他不识货,拿过来左瞄右看,折过来、弯过去,将戒指、箍子折断了,还说不是金的,扔掉了。”

“我捡起来,但也拿不准,回来找通讯员喊来王新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王新亭这时在一连当文书。他是孝感人,原是店员,我估计他大概识货,让他看,他侧着眼边看边在桌子上掷一掷,听听声音,终于断定这是金的,不是假的。我叫他拿去卖了几十块钢洋,又叫他买来几桶染料,每连分一桶,我们营那时搞到了不少白布匹,其中大部上交了,营里也留了一些。我布置他们迅速染出来,并请人帮助做成军装,那时执行政策不错,工商业也是受保护的,还在继续营业,老百姓也没有跑。”

2

红四军洗马畈痛击“白十军”

针对红军行动,敌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令驻武穴的新编第八旅向广济、蔡家河方面“协剿”。蒋介石亦令第十军军长徐源泉部第四十一、四十八师各1个旅前往“截剿”。1931年8月18日,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三十团奔袭进驻蕲春北漕河镇之敌新编第八旅,19日拂晓,红军发起攻击,敌毫无防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将该敌全歼,乘胜进占广济城。在漕河之战中,浠水巴河镇林家咀村李先贵、占培贵英勇牺牲。

图片洗马畈战斗(点击查看大图)

洗马畈战斗。8月20日,敌第十军四十一师一二一旅(旅长丁治磐)占领浠水县城,敌四十八师一四二旅(旅长徐继武)占踞洗马畈天主堂,在洗马街西山庙、叶家花屋、蕲春境内达城庙三处各驻1个团,互为犄角,妄图切断红军后路。

军长徐向前(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侦悉国民党军情后,亲率主力红十师、十一师从武穴北进,并急令红十二师由英山分两路,一路出鸡鸣河抢占洗马畈北侧的蕲阳坪高地,截断国民党军退路;一路出牛头冲由东北方向侧击洗马畈。北上主力红十师、十一师则分割包围叶家花屋、达城庙和洗马畈国民党军队。31日晚,红军与国民党先头部队在蕲春刘河遭遇,在抢渡刘河战斗中,清泉镇邓家屋基王汝法牺牲。敌军退回洗马畈,红军攻击前进。9月1日拂晓,战斗全面打响。激战至下午,敌四十一师丁治磐旅从县城赶来增援,将洗马街一带包围,敌我双方争夺异常激烈,多次拼刺刀。红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王树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在战斗中负伤。
对此战况,王宏坤在《我的红军生涯》一书中(第96页)记述道:“我军南下的胜利震惊了敌人,敌徐源泉部从鄂西经武汉向东出击,企图切断我后路。8月下旬侵占蕲水后又继续东进,于30日进据洗马畈,该敌2个旅4个团,装备好,战斗力不弱。”“红四军军部遂率我们连夜北上。鉴于敌先我占据要道洗马畈镇子,我军计划从洗马畈西面五六里处插过去,刚好那里也有敌1个团驻守,敌已控制了两个大山头,居高临下严阵以待我军。我军作前卫的是十一师三十三团。拂晓时,该团即向敌占山头发起猛攻,敌以强火力阻击。三十三团英勇赴敌,反复冲锋,血战至正午,终于攻占了山头阵地,并将敌压到山洼下,经过一阵激战,将敌人全歼。为我军杀开了一条血路。这一仗三十三团有较大伤亡,团长王树声也带彩了。”
另据敌四十一师一二一旅旅长丁治磐在《丁治磐先生口述历史》一书中(第44至45页)回忆:“九月一日我的司令部所在的这个团就占领了蕲水的一个大市镇洗马畈,和徐向前的四个师激战了三四天。时值秋收,共军利用谷堆掩护前进,我军则以机枪扫射,双方死伤惨重,我身旁士兵伤亡很多,共军已攻至我的司令部,打不进来,又遭我军击退。共军久攻不下,徐向前还写封长信劝我投降。我的团长张习崇,很忠实勇敢,想要突围,我说,共军兵力强,我军不能突围,只可坚守,若被消灭也在此地。”1931年9月4日国民党《汉口民国日报》亦报道:“徐向前利诱坚守之徐旅,威逼劝降,我官兵未为所动。丁旅之洗马畈,与‘匪’肉搏,极为猛烈。”这从反面证明了当时激战程度和红军的优势。
经过激战,红军歼灭国民党驻西山庙一个团和驻叶家花屋、达城庙两个团的大部,共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敌另一个团及其他各团残部突围逃跑,复被包围于叶家湾。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第84页)回忆道:“我带司令部赶到前面时,部队已和敌人接火。那带有个村寨,周围是山地,倪志亮(时任第11师31团团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那个团没等红十二师进占村寨,就从山上冲了下来,敌一个多团退进寨子坚守,我们攻不下来。该敌乘夜间窜逃叶家湾,我们又派部队追去围住它。”
血洒洗马畈。在洗马畈战斗中,有31名浠水籍红军战士牺牲或失踪。他们之中,有一起参加红军又一同牺牲的清泉镇龚铺村任世明、吕伯宗和赤土坡村方光财;有为抢占达城庙而牺牲的清泉镇东门河村张顺祥、蔡河镇太平桥村闵伯意和查畈村何厚寅;有担任红军手枪连通讯员的清泉镇杨树沟村华兴舟;有自幼失去父母,生活无着落,在上麻桥投奔红军的竹瓦镇江家圈村徐学银;有1927年就在蕲春鲶鱼地农会任经济委员,后在红军某部任副营长的绿杨乡鸡鸣河村陈玉南;有丁司垱镇盛家冲村潘礼峰,里店铺村徐节;有清泉镇易河口村张仿富、杨祠大亚尔塆向先七。还有巴河镇长江村吴记山;竹瓦镇平头岭村杨万金;蔡河镇虎山村艾少成;丁司垱镇丁司垱村乐太原、王敏龙、李汉群,靖平村乐太清,金屯寺村游术傅;兰溪镇蔡畈村李华义等。

图片
徐向前题写的碑名

烈士鲜血染红了洗马畈,烈士英名与洗马畈同在。1988年5月,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洗马畈革命烈士纪念碑”手迹,以表示对革命烈士的纪念和缅怀,对烈士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鸡鸣河会议。张国焘对红四军攻下英山后,没按中央分局、军委会决定出潜(山)、太(湖)威逼安庆,而南下武穴,极为不满,三次写信批评,并催促迅速返回。1931年9月1日晚11时,红四军接到中央分局、军委会8月27日的来信,不得不撤叶家塆之围,放弃继续歼敌的机会,率部至浠水与英山交界的鸡鸣河休整。总结南下以来的工作,建立鄂东临时特委,领导该区的斗争;并于9月4日,在李士彬家召开支部书记、指导员以上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讨论中央分局、军委会来信。这就是红四军历史上著名的“鸡鸣河会议”。会后,红四军遵令北返。
红四军在鸡鸣河休整期间,浠水绿杨乡鸡鸣河村王幼席、王少成、王云祥等一起参加红军,珠林村程普成、土地桥村陶金焱等到红军驻地珠林咀典四塆参加红军,李家坳村李松林,在当地罗岗顶参加红军,以卖药为掩护,当地下联络员;洗马镇广釉坳村胡立志,给人染布为生,看到红军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与同塆张海咏以卖柴为名,赶到鸡鸣河参加红军。

3

浠水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重要组成部分

大革命失败后,浠水县党组织处境艰难,中共浠水县委和部分党支部一度被迫停止活动。但在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指引下,党在广大农村和邻县边区的地下斗争从未停止,党组织的发展从未间断。1930年春,因组织发展,十三庙党支部扩建为中共浠水十三庙特别支部(简称“十三庙特支”)。1930年春,浠水的党组织隶属大冶中心县委领导;5月起隶属广济中心县委领导。
划归鄂豫皖苏区。193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来隶属湘鄂赣苏区管辖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4县划归鄂豫皖苏区。同月25日,国民党军队十三师联合地方武装“进剿”广济,形势急剧恶化。11月以后,广济中心县委被迫停止活动。自此以后,浠水等4县党组织各自为战,十三庙特支坚持地下斗争。1931年2月,浠水县正式由中共鄂豫皖区特委接管。同年8月,十三庙特支隶属英山、红山中心县委领导。下辖基层党支部有:十三庙党支部、夏家冲党支部、袁家冲党支部、鸟雀林党支部,烂泥冲党支部、尤河咀党支部、新庙党支部、大元冲党支部、郭家咀党支部、桃树坳党支部,其中,烂泥冲党支部前后两任书记熊紫(自)芳、祁开枝都是革命烈士。1932年5月以后,十三庙特支隶属黄冈县委领导,成为区级党组织。

1932年5月,红二十五军攻克罗田县城以后,为了加强浠黄罗三县边区的领导工作,协助建立了中共浠黄罗三县工作委员会,隶属红山中心县委领导。三县工委下辖浠水团陂区。

东一区党政组织。1931年8月1日,红四军攻克英山县城。8月2日,成立了中共英山中心县委,辖英山、罗田、浠水、蕲春、太湖、宿松、黄梅、广济、潜山9县。中共英山中心县委成立后,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掀起了浩大的革命浪潮。8月26日至28日,英山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改英山县为红山县,中共英山中心县委即更名为在中共红山中心县委,并成立红山县苏维埃政府。

自1931年8月2日起,浠水县东北部的党政群组织,隶属中共英山、红山中心县委领导。浠水东部与英山西部瓦寺前毗连,来往密切。红山中心县委在瓦寺前建立第四区委后,派人到浠水东部一带活动,发展党组织。9月,徐向前率红四军在洗马畈击败国民党徐源泉部后,到浠英交界的鸡鸣河休整,这期间红四军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发展工作,并派出骨干帮助地方建立党组织和区、乡苏维埃政权。

1931年8至9月间,红山中心县委第四区委在浠水成立的党组织有:中共东一区革命委员会支部、猪头咀(现名珠林)党支部、望江山党支部、霾雾山党支部等党组织;同时,先后建立了东一区革命委员会,东一区苏维埃政府,下辖乡级苏维埃政权组织有:第一乡(鸡鸣河)苏维埃、第二乡(两河口)苏维埃、余家咀乡苏维埃、小岭乡苏维埃、八乡(苦竹坳)苏维埃、猪头咀(现名珠林)苏维埃。洗马镇枫杨坳村黄细聪到红山县第四区农会,担任赤卫队旗手,参加过英山龙潭畈、四岩寨,蕲春白杨沟、田家桥,浠水土地桥、冷水井等地战斗。

图片浠水东一区苏维埃(点击查看大图)

东一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各乡农会和村苏维埃都建立了宣传组织,向农民宣讲“农民要翻身,只有闹革命”的道理,并提出“打倒土劣”、“打倒帝国主义”、“耕者有其田”等口号,激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动员农民起来闹革命。二是打富济贫。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将当地的大地主范快天、程树帆、袁海涛、陈老四、谢老七、毛干成、徐利珍等家的财产没收,分给贫苦农民。群众分得了斗争果实,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三是筹粮筹款,支援红军。红色政权建立后,除没收大地主财物外,还向殷实人家筹粮筹款,一部分上交红山中心县委转交红军,一部分自己留用。四是建立武装,扩大兵源。区乡都建立有赤卫队、便衣队,保卫乡政权安全,防备敌人的偷袭。同时,区乡还积极为红军输送兵员,八乡三村一次就动员了20多人参加红军。五是分田分地。根据上级指示,以村为单位,每人分五石、十石不等。土豪劣绅的田地全部分给贫雇农民,富农多的田分出来,中农的田不动。农民分得了田地,革命积极性更高,自发组织建筑队,修筑道路和塘堰。

蔡河地区乡农会。红山中心县委派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梅小山到浠水蔡河地区领导工作。在建立小岭乡苏维埃政权的同时,分别建立了12个乡农会:即三多庵农会、长岭乡农会、毛家湾农会、霾雾山农会、闵家牌楼农会、大屋咀农会、官塘乡农会、圆通庵农会、玉皇庙农会、蔡河乡农会、太平桥农会、大岭沟农会。不久,红山县第四区第二乡农会在鸡鸣河成立,在浠水境内下设机构有:二乡一村(长岭)、二乡二村(浠水鸡鸣河)、二乡四村(畈上河)等村农会。

蔡河三多庵农会成立时,召开一千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驻地红军派一百多人参加,红旗招展,声势浩大。会后,农会负责人毛焱南、郭伦续(修)、毛吕先、陈舟带领会员打土豪、斗劣绅,没收土豪财产,分给贫苦农民。革命群众扬眉吐气,土豪劣绅威风扫地;玉皇庙农会负责人郭竹(祝)三,自幼读书,思想进步,1926年冬同母亲一道参加革命搞农民运动。经常到蔡河、长岭、大马、官塘坳等地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动员农民起来打土豪,减租减息;大岭沟农会负责人范水生,1929年参加革命,负责地下联络工作,带领农会会员抗租抗税,向财主筹粮、筹款,支援红军。官塘坳村艾耀荣、艾荣先、艾资瑞、周方志、叶年修和杨畈村查新阶等人一起到驻地艾家茶园冲祖祠参加红军,组成赤卫队。蔡河街岑干明、张先佑,窑上咀村鲁仕元,汪家坳村郭仕志等亦投身革命。此时还有邻近的关口镇凉亭村郭焱臣、牧岭村马耀青等人参加农会工作;华冲村闵艳生和黄祠村郭伦理,组织成立官桥乡农民协会,领导穷人起来没收不法商人吴集元财物,开仓济贫,并把没收来的一缸红糖分给穷人。

浠水县苏维埃政权和一大批农民协会等群团组织的建立,表明浠水县内我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浠水县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革命政权的26个县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全盛局面,浠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4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
对浠水的影响

1931年9月,红四军主力离开浠水;1932年6月,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共”总司令,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越过平汉线,向西转移,浠水地区的斗争形势日益恶化。

坚贞不屈的女红军战士。红四军主力离开浠水后,国民党县保卫团便对蔡河等红色区域进行“清剿”。郭斋,蔡河镇人,1906年出生,从小做童养媳,1930年结婚;郭六尔,又名郭细六,蔡河镇解元咀村稻场塆人,1913年出生。1931年,她俩同时参加红军,后留地方工作,郭斋担任地方宣传队长,郭六尔担任妇协会会长,成立“妇协”基层组织,领导妇女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动员妇女剪发放足。1931年9月25日(农历8月14日),她俩和吴锦贵、罗佩珠、艾耀荣、艾荣先、郭长云、蔡年德等农协骨干,在小岭沟一家饭店开会,因坏人告密,被国民党县保卫团包围,全部被捕,当天夜晚被押至蔡河镇,遭轮番拷打,仍不招供。郭六尔说:“要我交出共产党员,蔡河地方人人都是。如果不信,那只有我一个。”次日,被押至县城下狱。县保安总队陈六师和蔡以尧,见她们年轻貌美,诱劝为妾,郭正言厉色地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想我们辱身求生,办不到!”国民党县长皮宗荣知道后,咬牙切齿地说:“好厉害的共产党人,要她马上去见阎王。”10月12日(农历9月2日),残暴的敌人先将怀有身孕的郭斋和郭六尔乳房割掉,然后将她们和6位农协骨干等用铁丝穿住锁骨,押至县城北门蔡氏祠排形地八担坵杀害。

“肃反”扩大化波及浠水。1931年10月,张国焘一手操纵的大“肃反”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内全面展开。11月9日开始,“肃反”在红山中心县委被扩大化,大批党政军群各系统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分子被杀,受红山中心县委领导的浠水县东部三个党支部书记也在“肃反”中遇害。红四军浠水籍战士,蔡河镇杨畈村艾资成、潘庆怀、潘少坤,霾雾山村闵青民,解元咀村郭春先等在英山大河沙滩上被杀害;散花镇禹山村段焱球、丁司垱镇羊角井村程加旺等38人失踪。

错误的“肃反”运动,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给我党我军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损失,这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后来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1932年6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8月25日,浠黄罗三县工委得知国民党五十四师“围剿”罗田消息后,立即与红军一道从罗田撤退,三县工委解散;9月,国民党四十七师占领英山县城。10月,红四方面军由于反“围剿”斗争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主力红军离开鄂豫皖区以后,敌强我弱的严酷斗争形势迫使红山中心县委停止活动。东一区解散。

在反“围剿”战斗中,蔡河镇缪河村缪洪西、郭少卿,鲁家咀村郭幼青,虎山村鲁狗尔;清泉镇飞虎山村蔡成荣,香铺河村张少合,翟铺村李八尔;团陂镇鸡鸣尖村姚廉德;绿杨乡范冲村范佑生、范明仕、范坤山,中畈庙村陈思健、陈炳枝、范有庭,栗林村赵少云、赵玉泉、赵少成兄弟三人,桃花冲王自成、陈义云;洗马镇枫树岭村徐东海;浠水经济开发区洪山村邹立财、翟港社区尚九江等英勇牺牲。清泉镇延安正街王祥坤、张坳口村李云焱;巴河镇新港村刘书成;竹瓦镇莲花塘村杨行六、石洞村杜序金;汪岗镇天子岙村夏祖成;团陂镇土门坳村陶菊生,曹家畈村陈桂生,华桂山村江任和;洗马镇洗马畈村周方得、周仲坤,接令桥村涂守成;丁司垱镇郭毛岭村毕自华、金屯寺村李云松、方郭铺村李云其;白莲镇葫芦石村谢保山;浠水经济开发区云路口社区王全树等,或突出重围跟随大部队向西转移,或隐蔽下来继续战斗。

红四军离开浠水,特别是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浠水革命斗争形势更加艰苦。但是,红四军南征浠水,在浠水遍播革命火种,帮助建立党政军群组织,武装革命群众,夯实革命基础,极大地鼓舞了浠水人民的革命斗志,推进了浠水革命进程。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浠水成为红二十八军游击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浠水是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鄂东抗战的前沿阵地;在解放战争时期,浠水人民有力配合和支援中原部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等对敌斗争,革命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在今天的浠水大地,仍经常回响起《这是红四军》的歌声:

“睡到夜更深,门口在过兵,又不要茶水呀,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步响呃,不见人做声。伢们不要怕,这是红四军,姑娘快起来呀,门前点盏灯,照在大路上呃,同志好行军。”

这首由老百姓根据当时情景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尽管歌词简短,但方言纯朴、感情真挚,极富本土文化气息,作为浠水民歌代表作,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四军和它的英烈们表现出的“坚守信念、奉献牺牲、忍辱负重、永跟党走”的精神风貌,已经融入浠水大地,铭刻在浠水记忆中,成为浠水人民宝贵精神财富,给奋斗在新征程上的浠水人民带来深远影响,增添无穷力量。

图片

参考资料

图片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9月第1版,2011年1月第2版;

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10月第1版;

3、《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第1版;

4、《中国共产党浠水历史》第一卷(1919-1949),中共浠水县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4月第1版;

5、《浠水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浠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浠水县档案馆;

6、《浠水县志》,湖北省浠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92年5月第1版;

7、《中国共产党湖北省浠水县组织史资料》(1924-1987),中共浠水县委组织部、中共浠水县委党史办公室、浠水县档案局(馆)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第1版;

8、《中国共产党湖北省英山县组织史资料》(1926.秋-1987.11),中共英山县委组织部、中共英山县委党史办公室、英山县档案局(馆)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11月第1版;

9、《中国共产党蕲春历史》第一卷(1919-1949),中共蕲春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8月第1版;

10、《中国共产党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历史》第一卷(1924-1949),中共罗田县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12月第1版;

11、《历史的回顾》,徐向前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7月第1版;

12、《王树声传》,《王树声传》编写组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1月第1版;

13、《我的红军生涯》,王宏坤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7月第1版;

14、《丁治磐先生口述历史》,刘凤翰、张力访问,毛金陵记录,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