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整版关注浠水:碧水清流入画来

碧水清流入画来
——浠水县推进芦河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观察


图片


清波浩渺,山色如黛。浠水县芦河港流域内一泓碧水蜿蜒入城,润泽一方百姓。
芦河港小流域位于浠水县城郊,涉及经济开发区、清泉镇、丁司垱镇3个乡镇(区)、2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3.36万人,流域内有油铺咀、锁口潭、象鼻咀3座小Ⅰ型水库,芦河港、百寺河2条浠水河支流,流域面积60.49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830万立方米。
今年以来,浠水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省市部署要求,把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作为全县头等大事,成立由县委书记陈正红、县长邓中麟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县政协主席杨嘉国牵头负责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芦河港流域“好山水、好文化、好物产、好区位”等比较优势,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治理目标,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谋划推进43项重点工作任务,推动试点工作成势见效。
流域沿线,远看山清、近观水秀、沿途景美的立体山水画卷已徐徐展开。
图片▲水清岸绿。袁杰 摄


图片


守护“好山水”,打造亮丽风景线

家门口的小河,连接着流域治理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沿线群众的心声,是对芦河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最好诠释。

芦河村紧邻芦河港,站在村口,村民袁佑林笑得合不拢嘴:“现在芦河港水质清澈,县里进行了河道清淤、绿化美化,以前的臭水沟如今成了家门口的公园。”

围绕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浠水县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工程措施,扎实做好综合治理基础性工作。

图片▲治理后的油铺咀水库风景如画。袁杰 摄

全流域推进水库堤坝加固、河道防洪护彻工程,流域内7.5公里的芦河港、5.3公里的百寺河两条河流防洪能力得到全域提升。新建供水管网13.64公里、加压站2座,地处山区的丁司垱镇泉寺村、天堂寨村、刘家岩村、黄龙山村4个行政村2434人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以全面改善流域水质为出发点,一体推进“查、测、溯、治、管”等系列措施,整治流域排污口12个,清理水库、河道淤泥3万余立方米,河流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真正实现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

加快实施“小田并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两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200亩。大力引进农业市场主体发展规模化种植,流域耕地流转率由2023年的40%提高到56%,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守牢。

实施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三个全覆盖”工程,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8个,改造无害化厕所5790户,流域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运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清、扫、码、除”行动,清除猪栏、鸡栏、旱厕等建筑物180余处、2万余平方米,坚持集约节约、适地适树、应绿尽绿的原则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共植树2万余棵、绿化3000余亩,为流域治理注入源源动力。

沿芦河港一路探访,只见清水绿岸,花草夹道,步步皆景。


图片


挖掘“好文化”,增强流域吸引力

图片▲苏家窑村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注重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和美乡村建设赋能。袁杰 摄

漫步在丁司垱镇苏家窑村的休闲步道上,别有一番风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苏家窑村,邂逅了一首又一首东坡诗词。

村子里,青砖黑瓦,仿古院落,充满了诗情画意。历经300多年的苏家窑古窑遗址,散发着沉静温润的气息。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苏小林介绍,“苏家窑”不仅是村名,“苏”为“东坡文化”,相传苏家窑是苏东坡后人仙隐定居的地方;而“窑”则对应的本村已有300多年的“瓦窑历史”。

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苏家窑村在开展沿线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注重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和美乡村建设赋能,打造别具风格的乡村风貌。

“现在的村子和以前比真是大变样,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舒适了。”村民毕红丽感慨道。

依托流域内历史底蕴深厚、古迹众多等资源禀赋,浠水县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窑文化、古道文化,谋划推进东坡躬耕农场、天堂古道、黄龙山自行车露营基地等项目,积极探索发展体验式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争取省级资金5200万元,谋划推进“和美浠水·东坡仙隐”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项目,融入文化特色、传统民俗、旅游休闲等元素,高起点建设各具风格的和美乡村。

在张家坪村,深入挖掘本村杨泗将军庙、辛亥革命烈士将军、八一勋章获得者冷鹏飞将军少年时期客居、乾隆时期翰林程光琠等文化,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融入翰林传承、耕读文化等,建设翰林广场、文化展示馆;在天堂寨村,依托古道文化打造的全长365步台阶的天堂古道、出入口的揽胜园和古驿园即将完工。

文化在芦河港流域内生根发芽,文化风景线随处可见,引人入胜。


图片


做优“好物产”,提升农业价值链

图片▲丁司垱镇黄龙山村发展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蛋鸡养殖。袁杰 摄

既要生态美,也要产业强、百姓富。

坐落在流域内丁司垱镇黄龙山村的湖北楚桦生态农庄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蛋鸡养殖企业,存笼量40万余只。

之前的黄龙山村,曾有蛋鸡养殖户32家,存笼量15万余只,规模化程度弱,市场竞争力低。如今通过引进市场主体、整合各类资源,黄龙山村已发展成拥有规模化养殖企业3家、存栏量共计100万余只的示范村,38名村民通过就近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不仅是黄龙山村,依托鸡蛋养殖大县产业基础,流域内扎实做好蛋鸡产业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将原来近200家小、散蛋鸡养殖户,整合成26家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蛋鸡养殖企业。

如今,从蛋鸡规模化绿色化养殖,到华中蛋品交易中心的蛋品贸易,到引进湖北优赛食品有限公司从事淘汰鸡加工,流域内蛋鸡全产业链发展日渐成熟。

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性任务,积极培育引进市场主体发展乡村产业,以产业的发展壮大展现综合治理效能,流域内的“好物产”正成为富民“好产业”。

以大别山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为重点,引进小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闫河村小学闲置房屋,发展良种研发中心项目,以大别山道地药材组培苗繁育为重点,流转土地300余亩,打造鄂东地区中药材良种培育示范基地。

长福米业、芦河酒业两家市场主体通过深度合作,实现了从土地流转、稻谷种植到白酒酿造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

据悉,浠水充分发挥流域沿线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筑巢引凤和招商引资工作,共引进和培育了胜利蔬菜、闫河特色水产、百寺河千亩稻虾养殖等市场主体30余家。

流域沿线正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聚集地,综合治理“含金量”不断提高。


图片


用足“好区位”,建设城市“后花园”

图片▲自行车协会志愿者沿着芦河港流域骑行。袁杰 摄

芦河港流域紧邻浠水县经济开发区,与浠英公路、丽文大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市10个试点中唯一连接城区的小流域。

立足区位优势,浠水县以打造城市“后花园”的理念,推动流域更有人气。

让出行更便捷,浠水完成芦象路、机余线两条交通主路16.5公里的刷黑工程,流域沿线道路通行能力和驾乘体验进一步提升。

让风光更美丽,浠水强力推进“清通透、扫干净、码整齐、除荒杂”,改善环境面貌,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借水生景”,打造景观河道,清净的河水与美丽的风光互添风采。

让体验更多样,浠水不断完善流域沿线功能服务点建设,加快推进流域沿线口袋公园、儿童乐园、人行步道等休闲场所建设,对接市场主体依山傍水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休闲产业6家。

图片浠水县总工会在芦河村农民工之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暨普法宣传活动。 郭小兰 摄

芦河港流域“风景这边独好”,不断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不久前,浠水县自行车运动协会的30余名骑行者沿着芦河港流域骑行,在乡村道路上尽情驰骋,纵享沿线美丽风光。

“第一次来到这里骑行,体验感好极了,路好景美,有山有水,下次还要再来这里打卡。”骑行者李丽丽说。

随着芦河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日渐见效,带动流域沿线的周末休闲游、健身游、乡村游热度持续攀升,人气旺“留量”增。

依山傍水的农家乐油铺咀山庄,吸引了不少前来赏美景、品美食的游客,下雨天也丝毫不影响游客们的兴致,烟雨蒙蒙更有一番滋味。

“交通更便利了,风景更美了,来我们山庄的游客也更多了。”油铺咀山庄老板周细旺开心地说。

小流域连接着一方水土,照应着当地百姓的生活。

如今,水清、岸绿、景美、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正成为浠水县芦河港小流域的生动实景。

策划:杨嘉国 秦  孟

组稿:李  武 李五洲 方  俊 李梦瑶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