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关注浠水河湖治理:水变绿了 河变清了

日前

黄冈日报关注浠水

做实河湖治理长效机制

图片


水变绿了 河变清了

近两年来,浠水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落实河湖长制,狠抓小微水体整治,加大非法矮围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改善河湖库环境面貌,打造河清水秀的水体环境。

图片

狠抓“四乱”问题整改,完善河湖长制。为强化“河湖长制”管护成效,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该县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完成龙山村砖厂等水利部反馈交办乱占河道管理范围问题5处、关口镇杨家湾东(永安砂站)水利部暗访“四乱”问题整改4处、竹瓦镇翠云潭村占用河道行洪建筑物等湖北省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3处、受理群众举报涉水污染问题2个。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及时更新县、乡两级湖(库)长,修理更换河湖长制公示牌92块;河湖长制培训课进入党校和系统新入职人员,累计培训200人(次);下发工作提示函313份,县、乡两级河湖长及联系单位巡查2012次,发现并解决问题518个。开展水普外河流划界成果复核,投入341.552万元完成白莲河灌区工程划界,充分运用和执行《湖泊保护和利用规划》及河湖库划界工作成果,对巴河恒泰、中清能、大唐、巴河腾诚、威鑫散花等渔光互补涉水开发项目用地范围严格审查,对占用湖泊保护范围的项目一律退回调整,严守湖泊生态空间。

图片

狠抓小微水体整治,促进水质提升。建立县乡村级小微水体台账,制定工作方案,以控源截污为根本,采取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综合措施,开展综合治理,有效防治黑臭水体,完成黄冈市下达该县总任务2375处(其中整治类136处,管护提升类2239处),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小微水体70处,结合乡村振兴项目,扎实做好小微水体提档升级工作,以点带面提高群众满意度,实现小微水体“三无”,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水环境。开展河湖库水质监测19次(河流14次,水库、湖泊5次),涉及点位140个,浠水河、巴水河水质有所改善并向好,但支流、水库、湖泊水质问题依然突出,投入1.2亿元实施临江湖泊提水泵站新建工程、650万元实施月湖水系连通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可实现对月湖、策湖、郁家港、风泥沟、黄草湖、施家湖等湖泊补水换水,投入20万元对月湖进水港建设拦污栅实现漂浮物有效拦截,投入150万元编制“一河(湖)一策”,为河湖水生态管护提升把脉问诊,提供治理决策。

图片

狠抓非法矮围治理,加强河湖监管。非法矮围整治区域主要涉及该县长江四大家鱼、策湖、望天湖三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立非法矮围整治工作专班,通过对相关区域排查,未发现非法矮围。依托河长体系,落实常态管理。借鉴禁捕水域落实网格化管理经验,按照全面覆盖、不留空白、边界清晰、便于管理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依托已建立的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在长江(浠水段)、策湖、望天湖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上下贯通、层层监督、群防群治的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模式。整治区域现有县级河湖长3名,镇级河湖长4名,村级河湖长40名,管护保洁人员40名。由县级总河湖长任总责任人,县、乡、村三级河湖长为网格长,管护保洁人员为网格员,在开展河湖日常巡查的同时,承担整治区域日常巡查管护、信息反馈、宣传等基础工作。发挥资源优势,协同监督监管。在长江(浠水段)建立有水政执法基地一处,执法艇2艘,执法范围覆盖巴河口、浠水河口、长江(浠水段),执法资源较强。要求水政执法人员与渔政执法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实现信息通报和共享,形成执法合力,共护长江及两湖水生态、岸线安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