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的早稻进入育秧期,在我县有一位海归博士也在忙着育秧,他的育秧模式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一起去瞧瞧。
眼前这个育秧工厂,有三千平方米,刚建好不久。播种、覆土、浇水,全部在流水线上完成,人工成本降低了九成,育秧时间也缩短了10天左右。还能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智能控制环境。
浠水县长福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公司董事长 潘新星:精准有效控制棚里面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为秧苗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
潘新星是这座育秧工厂的设计师,也是这里的老板。他原先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是博士,曾经在国外工作了 11 年。2020年,他回到浠水老家,接手父亲苦心经营17年的水稻专业合作社。回来后,他发现传统育秧耗时长、人工成本高、田间管理难度大。于是,他亲自设计,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了这座育秧厂房。
潘新星说,之所以愿意回乡从事农业,是看中了水稻产业越来越好的前景。连续三年,全县双季稻相关政策累计补贴2327万元,早稻的面积在两年之内就增加了1.48万亩。这让潘新星决定,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浠水县长福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公司董事长 潘新星:除了水稻育苗之外,我们的大田管理、数字化加工,包括电商整个水稻产业链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数字信息化给它加强。我是相信的,我也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