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花镇“四点半课堂暑托班”模拟法庭开庭

8月23日上午9点,在散花司法所的指导下,散花镇“四点半课堂”托管班的小朋友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原告委托代理人、被告委托代理人等角色,围绕着“10岁的小学生李某背着父母玩手机,在游戏里充值6000余元,家长要求返还”的案例进行模拟法庭庭审活动。通过模拟演绎法庭庭审全过程,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审判的公平,也学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在庭审现场,双方委托诉讼代理人围绕案件争议焦点和所列证据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将本次庭审的气氛推向高潮。原告认为:“当事人是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玩游戏进行大额充值,该消费行为实际超出了一个10岁孩子的年龄、智力认知水平,如果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和事后追认,应当认定该行为无效,因此游戏公司应当予以返还。”被告则辩称“原告提交的证据只能证明其父亲的支付宝账户发生过平台充值等交易,但不能证明该充值行为是未成年人作出的”而拒绝返还。

整个庭审融知识性、警示性、教育性于一体。审判长在主持调解前的一番话更是触动了不少人的心灵:“游戏开发公司作为市场主体,推出的文化产品,不能仅仅为了盈利,更要考虑到社会责任,你们在游戏实名认证和防沉迷工作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对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事情缺乏有效监管,没能尽到监护人的监护责任,也存在一定过错;而李某作为一个10岁的小孩子,没有良好的消费观和行为习惯,过度沉迷游戏,更是不应该。”

“我今天扮演的角色是审判员,”一个小朋友说:“我觉得如果我演审判长我会做得更好。”“我今天扮演的是被告律师,但是我觉得他们太狡猾了,下次我要演正面角色。”另一个小朋友凑过来。“我觉得原告没有表演好,没有演出那种愤怒和无奈……”一个在观众席上的小女孩也站起来。

“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整个庭审环节十分流畅,没有出现冷场和卡顿的现象,特别是审判过程的严肃氛围和不紧不慢的节奏,简直让人仿佛在真的庭审现场,”在最后的点评环节,散花司法所工作人员张永说道:“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案例,是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身边的真实案例,了解《民法典》关于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保护和网络保护的知识……还有就是,好好学习,不要沉迷于手机游戏哦!”(通讯员:陈翠 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