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守正创新 全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再加速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努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探索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浠水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上午7点30分,正是村里的学生上学的时候,谢先宝提前站在了村口的路边,招呼孩子们上车。

绿杨乡绿杨桥村红色义警 谢先宝:因为路边车多人多,所以我每天七点十分到这里来接孩子,送孩子上校车,以安全起见。

2021年6月,谢先宝成为了村里的一名“红色义警”,近段时间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村干部调节矛盾纠纷,走村入户宣传森林防火等工作。

绿杨乡派出所副所长 熊永:红色义警的创意给我们公安可以说是节约了很多的警力,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比如说,交通宣传以及隐患排查还有矛盾纠纷化解,还有森林防火的宣传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他们的工作下,化解了很多的隐患,使得我们的警力得到了非常大的节约和补充。

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我县整合基层无职党员、“五老”、乡贤等社会资源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开展“红色义警、共同缔造、平安浠水”创建工作,率先在全市组建了一支2100余人的“红色义警”队伍,延伸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触角,构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大平安格局。目前,全县15个乡镇(区、处)已设立红色义警片区驿站101个,红色义警工作室559个,形成覆盖全县、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良好局面。

绿杨乡党委副书记 政法委员 张波:红色义警使我们乡的基层治理延伸到组到湾到户,使我乡矛盾纠纷能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从红色义警推出到现在全乡排查矛盾纠纷510余件,且均已化解,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红色义警的参与,为绿杨乡平安建设注入了群众力量,输入了源源活力。

乡村有义警,居民社区则有“家门口服务”。近年来,我县坚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以“小”单元推动大治理,全覆盖建立“家门口服务”功能型党支部。

清泉镇十月社区党委书记 占先平:每次“敲门行动”,各单位下沉党员干部摸黑带头爬楼,带头入户,带头记录,深深震撼了群众和工作人员,为社区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

目前,全县已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管理+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栋管家”的城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按照地缘接近、人员集中的原则,成立社区大党委15个,合理划分214个物业小区、单位小区和“三无”小区(片区)并全覆盖建立功能型党支部202个,自主开发“家门口服务”APP,实现了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有机整合。

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洪翔:近年来,我们立足城市小区这一“最小单元”,创新“党建+社会治理”模式,五千多名机关党员,下沉到社区小区报到,累计开展邻里帮扶等活动一千余批次。

近三年来,我县高位谋划、全域推进,构建社会治理新体系,建立了“1+N”工作专班,6家牵头单位、21家责任部门和15个乡镇(区、处)联动,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以责任落实倒逼市域社会治理任务执行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跑出“加速度”。2022年,全县群众安全感达98.81%,公正执法满意度、扫黑处恶斗争成效评价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位。

县委副书记 政法委书记 王祥: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回应群众关切的现实需要。我们将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协同各方力量,着力构建新时代“枫桥式”社会治理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我们将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努力为基层减负、为一线赋能,不断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和潜能。我们将立足当前、从一抓起,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平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持续推进平安建设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浠水。(记者:王路港)

(作者:王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