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割桑养蚕新模式:振兴传统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

汪岗镇前进村的能人何志斌致富不忘家乡,今年毅然回乡创业,积极探索割桑养蚕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附近村民致富增收,振兴了当地桑蚕传统产业,织就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日前,记者在前进村锦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桑叶种植基地看到,几个村民正在采摘今年最后一批桑叶,这里的桑树都不高,便于采摘。

湖北锦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斌:这个桑树叫割桑,它跟传统的桑树不一样,它不是长很大的树,一年割两季,六月份割一季,到了冬至割一季,这个桑树长得快,来效快,栽下去两个月就可以养蚕。

今年53岁的南友桃正在这里采摘桑叶,她从今年5月种桑苗开始就一直在这里打工。

汪岗镇前进村三组村民 南友桃:100块钱一天,从五月份开始栽桑苗、除䓍、施肥,到七月份开始养蚕摘桑叶,搞了七、八千块钱。何老板回来搞这个养殖桑叶特别对我们前进的男女老少都有好处,上至七八十岁老头也能赚到钱,对我们前进的经济发展确实有好处。

何志斌今年51岁,1993年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外闯荡,最终在物流行业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事业有成的何志斌致富不忘乡亲,决定回乡创业。当了解到村里曾经有过辉煌的桑蚕产业,立即萌生了重振桑蚕产业的想法。

湖北锦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斌:这里到处是荒山荒地,栽桑树可以绿化,可以利用起来,老百姓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连老头都有事做,想让老百姓得到最实惠的,这是我最大的想法,所以这个产业我想把它做起来。

何志斌多次到广西考察学习,看到割桑养蚕新模式效益好,群众收益大,更加坚定了重振桑蚕产业的信心。今年5月,他投入了600多万的启动资金兴建厂房和基地,利用村里的荒山荒地种植了300亩割桑,可是今年天公不作美。

湖北锦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斌:今年最大的困难就是干旱,百年不遇的干旱,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把树苗保住了,不能让它干死,请人工施水,把树苗保存下来。

虽然战胜了干旱,但桑叶很多都干掉了,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何志斌一直坚持少量饲养蚕。

湖北锦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斌:进了这个厂房大蚕结茧顶多十五天,这个茧到结茧的时候这个方格簇落下来之后,一个蚕一个窝,他不像过去,过去一格一格的,用那个稻草,现在是简化了,周期就短些。

这批蚕马上就要结茧了,这可是何志斌今年养的第八批蚕,前七批蚕养得都很成功。现在何志斌希望有更多的农户能与公司合作饲养桑蚕致富。

湖北锦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斌:我们这个模式最起码小蚕共育,一龄、二龄由我们基地来饲养,三龄、四龄、五龄三个阶段十几天时间,由参与者、合作者来饲养,这样就提高他们的收入。养大蚕的周期短,见效快。一亩田收入一年就4000斤叶子产量,一亩田四张蚕茧,根据市场价有一万多块钱,除去成本、劳动费,四到五千块钱收入。技术我们全盘指导,小蚕苗我们来提供,后面我们回收,让他们放心。

一组村民尹金容在何志斌的支持下,准备明年跟公司合作种桑养蚕。

汪岗镇前进村一组村民 尹金容:我自己有长四的楼房,二楼跟三楼几乎空干净了没人住,外带有五六亩荒地,我想荒着也是荒着,何老板支持我,提供我桑苗,提供我平整土地,技术提供我。

有了村民的加入,何志斌的信心更足了。      

湖北锦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斌:明年我就大批投入生产,厂房已经建成功,明年大厂房投入生产之后还要扩大规模,扩大产量,达到一定程度,面积扩大之后准备建一栋大冻库,完了以后再进行缫丝,形成一个新型产业链。

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占必红:乡村振兴和农民回乡创业需要一个产业支撑,何志斌的这种割桑养蚕的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市场调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深受当地农民的喜欢,为他们就业都带来了经济效益,很值得我们推广和复制。